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(连载四百八十八)(1 / 1)

老宅地窖的秘密

星期六的清晨,林明秀比往常醒得更早。窗外刚泛起鱼肚白,她就睁开了眼睛。闰五月二十六,老黄历上说今天是个“宜修造、动土”的好日子。她轻手轻脚地起床,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儿媳妇王远菊和孙子陈世平。

林明秀从五斗柜最下层取出那本已经泛黄的老黄历,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翻到今天的日期。她眯起有些昏花的眼睛,凑近纸面仔细看了看,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。

“妈,您起这么早?”王远菊揉着眼睛从里屋走出来,看见婆婆已经穿戴整齐站在堂屋里。

“远菊啊,今天是个好日子。”林明秀转过身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,“前几天联系的老秦和老贾,今天该来修屋顶了。你快去市场买些菜,咱们吃过早饭就回小店村。”

王远菊点点头,麻利地梳洗完毕就出了门。林明秀望着儿媳妇的背影,心里一阵欣慰。这个媳妇虽然话不多,但做事勤快又踏实,是过日子的好手。

七点半,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早饭。玉米粥的香气弥漫在屋子里,陈世平捧着碗咕咚咕咚喝得欢快。

“慢点喝,别呛着。”林明秀慈爱地看着孙子,伸手抹去他嘴角的饭粒。

“妈,我找了面包车,八点准时走。”儿子陈新军一边剥着咸鸭蛋一边说,“老秦和老贾说他们九点能到我们家。”

林明秀点点头:“好,好。屋顶那些椽子再不换,雨季来了可不得了。”

正说着,林明秀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。她摸索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老式按键手机,眯眼看了看屏幕。

“是小华。”她按下接听键,“喂,小华啊……”

电话那头传来林小华兴奋的声音:“奶奶,我和雪儿带着孩子们想去逛逛,您要不要一起去?还有小雪去。”

林明秀笑出了声:“哎呀,我们今天要回小店村修老房子的屋顶,车都准备好了。要不你们也一起去吧?”

挂断电话不到十分钟,林小华开的面包车就停在了门口。三个孩子——四岁的林云松林宛月,马上满四岁的林宛茹,还有小姨妹小雪,三个孩子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跳下车,围着林明秀转个不停。

“太奶奶!”

“太奶奶好!”孩子们清脆的叫声让林明秀笑得合不拢嘴。

“好好好,都上车吧。”她挨个摸了摸孩子们的头,“咱们一起去老家看看。”

两辆面包车一前一后行驶在乡间小路上。五月的田野绿意盎然,远处山峦如黛。林明秀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色,思绪不由飘回几十年前。那时候她还是个年轻媳妇,跟着丈夫陈老汉在这条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回。

“妈,到了。”陈新军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。

小店村的老宅静静地矗立在村头,青砖灰瓦,门前两棵老槐树投下斑驳的树影。林明秀掏出那把已经有些生锈的钥匙,手微微颤抖着插入锁孔。

“咔嗒”一声,门开了。一股淡淡的霉味夹杂着尘土的气息扑面而来。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,可以看见空气中飘浮的细小尘埃。

“哎呀,这么多灰。”王远菊皱了皱眉,立刻卷起袖子开始打扫。

陈雪儿和林小华也行动起来,搬开盖在家具上的旧布单,擦拭桌椅。孩子们好奇地在屋子里跑来跑去,四岁的林云松尤其兴奋,每个角落都要探索一番。

“小心点,别碰坏了东西。”林明秀叮嘱道,目光却充满慈爱。

不到一小时,老宅就焕然一新。陈雪儿和王远菊已经在厨房忙碌起来,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饭菜的香气让老宅重新焕发生机。

九点整,木匠老秦和瓦匠老贾准时出现在门口。两人都已年过六旬,但精神矍铄,腰板挺直。

“老婶婶,好久不见啊!”老秦爽朗地笑着,露出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。

“可不是嘛,上次见面还是去年清明。”林明秀热情地招呼两人进屋,“先喝口茶歇歇脚。”

老贾摆摆手:“不忙不忙,我们先看看屋顶。”

两人绕着房子转了一圈,又爬上梯子仔细检查了屋顶状况。下来后,老秦拍拍手上的灰:“没啥大问题,就是几根椽子朽了,瓦片也破了百来块。我俩一起干,个把小时就能完事。”

说干就干。两人从三轮车上搬下早已准备好的木料和瓦片,动作麻利地开始工作。林小华想帮忙,却发现自己完全插不上手,只能站在梯子下面递递工具。

“年轻人,现在都不学这些手艺喽。”老秦一边熟练地敲打着钉子,一边对林小华说,“你爸那辈人还会修修补补,到你们这代,连锤子都拿不稳了。”

林小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:“秦叔说得对,我们这代人确实手笨。”

“不是手笨,是心思不在这上头。”老贾接过话茬,“现在年轻人都往城里跑,谁还愿意学这又脏又累的老手艺?”

林明秀站在院子里,仰头看着两个老伙计在屋顶忙碌的身影,心中感慨万千。这些传统手艺,这些邻里互助的情谊,正在一点点消失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