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(连载四百九十五)(1 / 1)

晨光里的烟火气

清晨四点五十分,闹钟还没响,薛明义就睁开了眼睛。窗帘缝隙中透出的天色还是一片漆黑,他轻手轻脚地起身,生怕惊醒了身旁的妻子。但阮小月也已经醒了,她揉了揉眼睛,声音里带着刚睡醒的沙哑:“今天怎么比昨天还早醒了十分钟呢?睡不着吗?”

薛明义笑了笑,眼角挤出几道深深的皱纹:“心里记挂着食堂里的生意,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要等着吃饭,真的睡不踏实。”他边说边套上那件洗得新买的蓝色工作服,胸前的“社区食堂”四个字显得那么鲜艳,照在心里亮堂堂的。

五点二十,夫妻俩从家里走出了单元门。盛夏凌晨的晨风带着丝丝凉意,阮小月把额头上的发丝捋了捋,露出了遮住的半张脸。路灯下,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重叠在一起。

“老薛,今天是不是该加蒸些玉米面馒头?昨天李教授说想吃点粗粮。”阮小月的声音在围巾后面闷闷的。

“记着呢,我让厨师昨晚就发好了玉米面面团。”薛明义拍了拍车阮小月的肩膀,“还特意去市场选了一些五谷杂粮,老孙说用五谷杂粮能做不少吃的,吃饭的人也喜欢。”

转过两个路口,远远就看见社区食堂门口已经站着几个人影。走近了,厨师长老孙搓着手迎上来:“薛总,今天天气挺不错的,估计今天吃饭的人会比昨天要多一些。”

“辛苦大家了。”薛明义掏出钥匙,金属碰撞声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脆。卷帘门哗啦啦升起,食堂里顿时亮起温暖的灯光。

一进门,所有人都像上了发条似的忙碌起来。老孙直奔厨房,检查他昨晚熬制的高汤;年轻厨师小李开始和面,准备蒸馒头;两个服务员小张和小刘麻利地擦拭桌椅,摆放餐具。薛明义环顾四周,目光落在厨房角落的那桶剩米饭上。

“小月,昨天的米饭还剩不少,咱们做个鸡蛋炒饭吧?”他边说边挽起袖子。

阮小月已经系好了围裙,正在清点冰箱里的鸡蛋:“行啊,我再切点葱花和胡萝卜丁,颜色好看些。”她动作利落地打起了鸡蛋,筷子碰在碗沿上发出清脆的哒哒声。

六点半,食堂里已经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。蒸笼里冒出白色的蒸汽,带着面食特有的甜香;大锅里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冒着泡,米油浮在表面,金黄透亮;凉菜区的十几种小菜整齐排列,红的是胡萝卜丝,绿的是黄瓜条,白的是豆腐丝,色彩缤纷。

薛明义擦了擦额头的汗,走到门口把“正在营业”的牌子翻过来。晨光中,第一个顾客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小路尽头。

“廖主任,您今天又是第一个!”薛明义热情地招呼道。

退休的廖主任精神矍铄,虽然头发全白,但腰板挺得笔直。他笑呵呵地掏出饭卡:“年纪大了睡不着,就惦记着你们这口热乎饭。”他熟练地拿起餐盘,先盛了一勺金黄的炒面,又拿了个煮鸡蛋,最后舀了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。

“老薛啊,这炒面火候正好,不油不腻,吃起来一定很不错。”廖主任夹起一筷子,满足地眯起眼睛。

薛明义正要回应,门口又进来几个人。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委书记赵军民,他穿着朴素的深蓝色夹克,自己端着餐盘排队。

“赵书记,您今天有空来啊?”薛明义赶紧迎上去。

赵军民笑着摆摆手:“别客气,我就是个普通顾客。”他先盛了碗小米粥,又拿了三个豆腐包子和两个煮鸡蛋,最后夹了点儿凉皮。

薛明义看着他的餐盘:“赵书记今天吃得这么简单?”

赵军民温和地笑了笑:“先拿这些,不够再添。咱们得带头不浪费粮食啊。”他转向食堂里的其他人,声音提高了几分:“大家都记住啊,吃多少拿多少,光盘行动从我做起。”

食堂里响起一片应和声。廖主任已经吃完炒面,又去盛了半碗鸡蛋炒饭,他冲赵军民点点头:“赵书记说得对,老薛食堂里的厨师手艺实在太好了,我都想每样尝点,但绝不能浪费。”

薛明义看着满食堂的顾客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他注意到角落里的张老师——一位独居的退休教师,正小口喝着粥,面前只有一小碟咸菜和半个馒头。他悄悄对阮小月说:“给张老师送碗豆浆去,再加个茶叶蛋,就说今天新试的配方,请她给点意见。”

阮小月会意地点头,眼里闪着温柔的光。

早餐高峰过后,薛明义掏出手机,拨通了郑老板的电话:“老郑啊,还是上周那个菜单,对,分量也一样……”他边打电话边走到库房清点存货,手指在货架上划过,心里默算着数字。

电话那头郑老板爽快地说:“放心,我这就安排,十点前准把所有东西都送到!”

刚挂断电话,阮小月就拿着记账本走过来:“明义,上个月的账我算好了,扣除所有成本,咱们每天就能挣两千来块钱。”她眉头微蹙,“只不过咱们的人工相对比较高,影响了利润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