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仁宗汉法复科举(1 / 1)

元武宗海山去世时,给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留下的,是一个烂摊子——国库空得能跑老鼠,朝堂上喇嘛和勋贵吵成一团,民间纸币贬值到老百姓买菜都得扛着一麻袋钞票。公元1311年,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登基,史称元仁宗。这位新皇帝一上台,就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:把哥哥武宗搞的那套几乎全废了。

仁宗能顺利继位,多亏了一个人——李孟。李孟是河北人,年轻时考中过金朝的秀才(那时候金朝还没灭亡),后来成了仁宗的老师。武宗在位时,李孟因为反对滥发纸币,被排挤到乡下种地。仁宗一继位,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孟请回大都,当场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(相当于副宰相)。

李孟一上任,就提出三条建议:第一,停印新钞,回收旧钞,稳定物价;第二,裁掉武宗时期封的那些"遥授官"(只有头衔没实权的官),光这一项就砍掉了上千个职位;第三,把那些在皇宫里横行霸道的喇嘛赶出京城,"令其各回寺庙,不得干预朝政"。

仁宗对李孟几乎言听计从。有一次,一个蒙古勋贵跑到皇宫哭嚎:"陛下,李孟是汉人,他这是要排挤我们蒙古人啊!"仁宗板着脸说:"李孟说的是对的,朝廷养着你们这些只拿俸禄不干事的人,有什么用?"那勋贵被怼得哑口无言,灰溜溜地走了。

短短两年,元朝的财政居然慢慢缓过来了。物价从原来的"一石米二十五贯"降到了"十贯",朝堂上少了一半混日子的官,连街上的喇嘛都规矩了不少。老百姓私下里说:"仁宗皇帝,比他哥强多了。"

仁宗和元朝其他皇帝最大的不同,是他特别喜欢汉文化。他小时候跟着李孟读书,《论语》《孟子》背得滚瓜烂熟,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汉字。有一次,他跟大臣们聊天,突然冒出一句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,把在场的蒙古勋贵听得一脸懵——他们大多只会说蒙古话,根本听不懂什么意思。

他不仅自己学,还逼着蒙古贵族子弟学。他下诏书:"凡蒙古、色目(西域各族)官员,不通汉文者,不得任三品以上官。"这道命令可把那些只会骑马射箭的勋贵急坏了,纷纷请汉人老师教自己读书,上都的"蒙古国子学"一下子多了好几十所。

有个叫拜住的年轻贵族,是成吉思汗的后裔,本来天天在草原上打猎,被仁宗逼着去国子学读书。后来这拜住成了元朝少有的精通汉文化的蒙古大臣,还成了元英宗的得力助手——这都是后话了。

仁宗对汉文化的热爱,甚至到了"偏心"的程度。他觉得蒙古传统的"忽里台大会"(贵族议事会)太落后,主张"事从简牍"(用文书制度处理政务);他觉得蒙古的历法不够精确,下令让郭守敬的后人重修历法;他甚至还想把皇宫里的蒙古语告示,全换成汉文。

有大臣劝他:"陛下,您毕竟是蒙古皇帝,太偏向汉法,会引起宗室不满的。"仁宗叹了口气:"治国要用好办法,管它是汉法还是蒙古法?"

仁宗干的最轰动的一件事,是恢复科举。

自从金朝灭亡后,科举就停了。元朝建立后,忽必烈虽然搞过几次"选官考试",但规模很小,而且蒙古人、色目人考的内容跟汉人完全不一样(蒙古人考骑射,汉人考经义),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科举。从1237年(金朝最后一次科举)到1313年,整整七十六年,读书人想当官,要么靠关系,要么去给贵族当幕僚,正经的"学而优则仕"之路,断了快一个世纪。

1313年,仁宗下了一道《开科取士诏》,里面说:"朕惟取士之法,必考经术以作其义理,考辞章以观其才华。"意思是,不管是蒙古人、色目人还是汉人、南人(南宋遗民),都要考经义(儒家经典)和辞章(文章写作),考上了就能当官。

这道诏书一下,天下读书人都疯了。江南地区的老秀才们,有的都七八十岁了,拄着拐杖去报名;北方的私塾里,一下子挤满了读书的孩子,家长们说:"好好考,以后能当大官了!"

1315年,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在大都举行。一共录取了五十六人,其中蒙古人、色目人各十六人,汉人、南人各十二人。第一名(状元)叫张起岩,是山东人,考中后被任命为集贤修撰(负责修史书的官)。他后来回忆:"放榜那天,我在榜前看了三遍,才敢相信自己中了。周围的人都在哭,有哭自己考中的,也有哭盼了一辈子终于等到这一天的。"

恢复科举看起来是好事,但反对的人可不少。蒙古勋贵们跳得最欢:"我们蒙古人靠马背上得天下,凭什么要跟汉人一起考那些之乎者也?"有个叫铁木迭儿的大臣,是武宗时期的老臣,私下里说:"科举就是汉人的圈套,想让我们蒙古人忘本!"

仁宗没少跟他们吵架。有一次在朝堂上,铁木迭儿说:"陛下,汉人读书人参政多了,会反过来欺负我们蒙古人。"仁宗冷笑一声:"你看看那些贪赃枉法的,是汉人多还是蒙古人多?科举选的是有本事、有德行的人,总比用那些只会抢钱的强。"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